晉城過年有哪些習俗,晉城新年風俗整理

思而思學網(wǎng)

晉城春節(jié)習俗

6.jpg

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所以又稱“三元”、“元日”、“元旦”。

一元始旦,意味著未來,意味著希望。年增歲月人增壽,孩子們長了一歲,希望是愈大了;老人們又添了一歲,距離“壽比南山不老松”越來越近,畢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何況舊歲還收獲了不少幸福與歡樂呢!

據(jù)《澤州府志》載:元旦,長幼夙興焚桑,名曰‘正火’。高牲醴米巨 米女禮神祭,先拜尊長,戚里相福,飲食宴會,數(shù)日始定。

“牲”是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這里是泛指。指的是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馬、犬、雞等,不是專門指牛。在晉城,很多人是忌諱宰牛的,因為牛是勞動人家的好助手,好朋友。

“醴”是一種甜酒,“米巨”是古代的一種油炸供品,“米女”是古代的一種環(huán)形餅。都是敬神用的獻供。

古人多植桑!熬S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痹娙,有二十二處寫到桑。古代中國,除了滄海,便是桑田。晉·葛洪《神仙傳·王遠》:“已見東海三為桑田!薄叭秊樯L铩,可見中國桑林遍地之日久。陽城有“湯王桑林”祈雨的故事,晉城有程子“回望桑林”的遺跡。說明晉城古代是桑林遍地。

此“!蹦藶楦刹竦拇Q。人們用干柴壘成塔狀,中間塞些軟柴禾,早上一點就著。上邊蒙些柏葉,不但可有火星飛進,那濃濃的香味也醉人。

因為晉城煤炭豐富,也有用炭塊壘正火的,外邊用炭塊,里邊用干柴與禾秸,燒起采通紅,幾天幾夜,院子里都是溫暖如春。

初一五更,男人起床后把新衣裳穿戴整齊,差不多像《祝!分恤斔睦蠣?shù)臉幼印O确乓粋開門炮。然后洗手,點蠟燭,擺獻供。

家堂老爺?shù)墨I供是一個大棗山,三個大雜獻,一盤五個點心,八碗供--四碗油供,四碗水供。水供即菜供。

佛爺,仙家,灶爺,財神爺,五谷神爺,老君爺,魯班,孔夫子,都是一盤五個點心,也有只供一個點心的,獻供的多少,豐瘠,要看家境而定。

山神爺獻一個面蒸的豬或一只面蒸的羊,也有獻一只雞以為犧的。

門神獻一只刺猬。龍王爺即水道,白虎神是磨,青龍神是碾,都是獻一個棗花。

祖先不可與神一起受享,等敬罷神,把獻天地爺?shù)墓┳没貋碓佾I祖先。

擺齊獻供,點燃正火放三個炮。三聲炮響是一種禮儀。三聲炮響,神便會喜氣洋洋地降臨人間,與人共度新年,受領香煙。

天地爺是滿斗焚香,一炷炷的單香插得如滿天星斗。除了滿斗焚香,還有一個香爐焚“爐香”。所謂“爐香”,就是把大約百十來炷單香為一束,一起點燃,插到香爐里,香煙裊裊,橙紅色的火焰會如新生命般跳動。

家堂爺,佛爺,仙家,灶爺,財神爺,五谷神爺,老君爺,魯班,孔夫子,都是三炷香。其他神位一炷整香。

燒香的同時,要化“香份兒”。把錫箔疊成元寶,用黃表對角卷起來,一卷算一份,故名為“香份兒”。

焚過香份兒,放鞭,讓神熱熱鬧鬧喜喜歡歡過年。放鞭炮也與桃符一樣,是為了驅(qū)邪!肚G楚歲時記》說:爆竹“以辟山臊惡鬼也!薄渡癞惤(jīng)》中說:山臊“在西方深山中,長尺余,犯人則病,畏爆竹聲!逼鋵,這種說法早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人們放鞭炮只是為了敬神,當然也有圖熱鬧、紅火、吉祥如意的意思。

要點正火時,叫孩子們都來看正火,看敬神,給神磕頭,提個小小的紅燈籠,到處搶鞭炮。正火點著之后,青煙裊裊,火光沖天,火星直冒,紅光滿院,柏樹枝的香氣格外讓人心清氣爽。孩子們特別喜歡火,會圍著正火拍手,又跑又跳,又喊又笑,小臉一張張映得通紅。朝氣與喜氣充溢在整個院子里。

焚起香,放過鞭,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戴齊楚,給神磕頭。

古人很相信大自然,崇敬大自然。他們會告訴孩子,大年初一早早地去摟住椿樹喊:“椿樹娘,椿樹娘,你長高了做大梁,我長高了領衣裳!毕M粯渑c孩子一起長高。

放鞭炮的紙屑與烘正火的灰燼,要保留五天,等過了“破五”才可清掃。

高平、沁水、陵川一些地方,與晉城的高都,初一早上吃“軟飯”,喝“頭腦”。軟飯,即人們常說的臘八粥。但晉城人不叫粥,做的稀稠度也的確不是粥狀,比起粥來要稠得多,叫軟米飯。“頭腦”,是用粉條、豆腐、豆芽、海菜、芝麻、胡椒粉、干粉或小粉,做成的“糊辣湯”。

大箕方圓早上吃餃子,吃翻鏊(油饃的一種,比油饃厚),餃子的意思是全家人應該包成一個團,不要把日子過散了。翻鏊也如高都的油饃,意思是翻個身,把過去的窮日子翻成富日子。

也有大年初一早晨吃拉面的,意思全家互相拉緊點,不要丟了一個。

家境好的人家要飲屠蘇酒!巴捞K”是酒名,即如現(xiàn)世的“竹葉青”、“劍南春”!队讓W瓊林》中說:“元日獻君以椒花頌,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屠蘇酒,可除癘疫!边@就是飲屠蘇酒的目的。北宋時期“矯世變俗之志”的政治革新家王安石有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封建社會,長幼尊卑,次序極嚴,但大年初一飲屠蘇酒,卻是以先少后老的次序,其用意在于新春開元,少年得歲,意味著成長,值得慶賀;老年失歲,意味著衰老,小心陪著。唐五代詩人顧況在他的詩中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碧K軾也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少年人應如唐朝詩人裴夷直詩中所說的那樣:“自知年幾偏應少,先把屠蘇不讓春!崩夏耆藙t應該知道:“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吃過飯,父母要給孩子們派壓歲錢,還要教孩子怎么拜年。讓孩子們恭恭敬敬先去給祖宗牌位上香拜年,再給家堂爺上香,跪到家堂爺?shù)淖雷忧,告訴父母說:“爹、娘,孩子給二老拜年呢。”父母會樂呵呵。

給父母拜過年,出門去給族中長輩拜年,走在街上,見了街鄰也要鞠躬,說一聲:“叔叔,侄兒給你拜年啦!遍L輩人則夸孩子說:“誰的孩子呀,有材料啊!逼牌呕蛘呱┥╊I上新媳婦去給鄰家長輩拜年。同輩人見了面,抱一抱拳,互相說“拜年了!”“恭喜發(fā)財!”。

新春佳節(jié),人們都顯得溫良、恭謹、彬彬有禮。禮,《禮記·禮器》說:“增美質(zhì),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nèi)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孔子講:“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按南懷謹先生解釋說:這里包含著一種“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學”。都是讓人“曉得立身,如何站得住,知道自己如何做人”。

初二,閨女和女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到姨姨家拜年;初四舅舅家或者姑姑家拜年。姑舅親一般單日不拜年。初五全家人在家過“破五”。

大都是大年三十晚上接祖先,有初五送祖先的,有到正月十五早上送祖先的,高都有初一晚上就送走祖先的。也有初一早上接祖先,初一晚上就送走的,到十六重接回來,當天再送走。送祖先,端上半碗湯面,俗叫“爺奶奶湯”,拿些金銀箔楮,到路口燒掉,把爺奶奶湯澆在箔灰上。

舊時代,年并不好過,所以才有了“年關”的說法。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

有民謠說:“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小孩子卻不知道大人們因度年關受了多少煎熬。擔挑整整一冬,或者整整一年,才活攬下過年的幾天好飯。過罷年,照樣吃糠咽菜。所以民謠有:“過了初四五,照樣還受苦!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