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一: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
這一天廣東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客家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zhuǎn)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回娘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潮汕地區(qū),正月初二、初三,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xiāng)親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習俗二:吃開年飯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guān)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中。
習俗三: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
習俗四:“食日晝”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xiāng)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xiāng)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各地大年初二風俗
山東
在濰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謂“開市”,男女勞作不再禁忌,開始帶上禮品走親戚。走親戚舊時“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現(xiàn)多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實際上,濰坊城里出嫁女多數(shù)初二回娘家。過去“進了臘月門,不進娘家門”的風俗,是說農(nóng)村的出嫁女。在城里,臘月二十三“小年”(辭灶)這天,出嫁的閨女一般不去娘家了,還被許多人沿襲著。當然,年三十也有已經(jīng)出嫁的閨女進娘家門的,另當別論。
淄博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婦們回娘家的日子,這一天作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媳婦們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兒沒有成親之前。如果哪家媳婦的女兒已經(jīng)成家,那么她們又會把這一天拿來招待自己的女兒、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福建
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親朋好友互不逛門外,還有一些習俗:一是各家各戶不燃放鞭炮;二是不點香火;三是不奏禮樂;四是商家關(guān)門歇業(yè)……等等此類,反正類似于古代“國喪”的一切禮儀,在福安的每年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體現(xiàn)。而且,歷經(jīng)四百多年的演繹,在各類通書上(福安的街面上也能買到各種版本的通書,大部分是外地風水、陰陽先生所著),和大部分正月的日子一樣,雖然大年初二屬于好日子,“宜辦諸事”。但是福安人均視而不見地把大年初二列為一等一的忌日,“諸事不宜”,不僅喜事、大事均與此日無緣,而且在這一天,各家各戶閉門不出。因此外地的朋友如果到福安的朋友家過年,一定會覺得十分詫異:從除夕夜到大年初一,福安和全國各地一樣貼春聯(lián)、舞龍舞獅、張燈結(jié)彩、大放鞭炮、大宴親朋,但到了初二這一日,卻全城寂靜,宛若另一個世界(倘若是類似今年這樣的雨雪冷天,更為寂靜)。外地朋友一定會以為全城人的時間似乎停滯在初一晚上了,因為初二一大早起床,就沒有聽到往常的鞭炮聲,昨天的喧囂與熱鬧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家家戶戶都窩在家中看電視、打麻將,絕少出門,反正出了門,街上也是冷冷清清,倒是各個寺廟觀庵因此熱鬧了許多,畢竟有人耐不住家中寂寞,到寺廟吃齋去了。到了初三日,全城又恢復(fù)了初一的年味,照例是鞭炮震天、宴席大擺(福安人置辦壽筵大多在初三、初六日),街上又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新款潮流的車群……
客家人的“轉(zhuǎn)外家”
每年春節(jié),粵東客家人有春節(jié)“轉(zhuǎn)外家”的風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回娘家”。大年初二至初六,馬路上人來人往,大半都是客家婦女轉(zhuǎn)外家的。
逢年過節(jié),大興“轉(zhuǎn)外家”之風。下面是上世紀末在客家地區(qū)流傳的一首民謠:五十年代轉(zhuǎn)外家,妹子頭上戴笠麻,籮格裝塊冷甜飯,親娘接女笑哈哈。六十年代轉(zhuǎn)外家,手中拿柄花布傘,袋里有飯又有肉,父母一見樂開花。七十年代轉(zhuǎn)外家,妹子騎上鳳凰車,新鮮肉丸剁幾斤,孝敬堂上老人家。八十年代回娘家,妹騎摩托到門下,酒肉飯魚件件有,父母接見笑脫牙。九十年代回娘家,妹子坐上小汽車,高級補品敬雙親,又包“利是”老人花。
江門的新會、臺山、鶴山、開平等地,是珠三角著名的水鄉(xiāng)。漁家外嫁女初二回船上(娘家)拜年則一直留傳到現(xiàn)在。
新會大敖、睦州,江門蓬江、鶴山等地至今還生活著許多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到了初二這天,所有外嫁女都要帶丈夫和兒女回船上(娘家)住一晚,而且要買上一只大公雞及幾條魚表示不忘在水上長大的日子,生雞表示兒女生生猛猛,快高長大,魚則象征娘家漁獲滿艙,年年豐收。
守風俗:打邊爐吃公雞,回娘家一定要守夜
女兒和她們的丈夫孩子在初二晚上都要留在船上守夜。
客家女回不回娘家,都不忘父母養(yǎng)育恩
勤勞賢淑的客家婦女有口皆碑,而對于辛勞一年的她們來說,“轉(zhuǎn)妹家”(回娘家)是客家女子新年最重要的團圓禮儀,不管嫁出去的女兒已經(jīng)多大多老,新年都要回娘家。
一只又肥又大的雞腿、一只火紅的圓圓甜粄(年糕)、兩瓶親手釀制的娘酒,再加上一大疊紅包!吧鲜鏊姆N禮物是最傳統(tǒng)的‘轉(zhuǎn)妹家’禮物,其中甜粄意味著‘甜甜蜜。
佛山女兒自制禮品,新舊習俗同時流行
昨天是大年初二,傳統(tǒng)上稱為“開年”。由于之前一天的年初一只能吃素不能殺生,而到了這天禁忌解除,于是家家戶戶便紛紛殺雞宰鵝大肆慶祝新春開年。這一天,各地的出嫁女們更是要帶同丈夫和兒女們一起回到娘家與父母姐妹共聚,樂也融融!在經(jīng)濟發(fā)達而文化又古老的佛山地區(qū),回娘家省親的風俗多數(shù)人依舊保留著傳統(tǒng)的做法,但也有各種新型的過節(jié)形式開始在部分人里出現(xiàn),可謂新舊習俗都十分流行。
濟南
大年初二,是已嫁的姑娘——老濟南稱“姑太太”回娘家省視父母的日子。平日姑太太一般不回娘家,姑爺無事很少去岳家,外孫輩也難得一見。如今趁新春正月過年,骨肉團圓,高高興興敘天倫之樂。
姑爺陪妻子、孩子去岳家是一件很鄭重的事,須先備下幾樣禮品。富裕之家可去泰康公司買上金華火腿、板鴨、桂圓、西鳳酒等,普通人家多是買幾盒糕點,外帶兩個鮮果簍子,也能拿出門去。
姑太太剛進二門,就有人喊:“姑爺來拜年啦!”正屋里的岳父、岳母趕快笑逐顏開地掀開棉門簾迎出來。兄弟、嫂子等也都出來了,四合院里頓時一片歡聲笑語的寒暄。
姑太太先來到正房,在供著祖先牌位的八仙桌前叩頭,向父母拜年,隨之姑爺拜年。外孫輩更是磕頭如搗蒜,給姥爺家的長輩一一拜年,當然,一包包紅紙壓歲錢和一把把糖果逗得孩子興高采烈。
姑爺被尊為“貴客”,娘家要擺兩三桌豐盛的筵宴款待,每桌都是雞魚肉肘,八個碟子四個碗。入席時姑爺要坐在上首位子上,由內(nèi)兄內(nèi)弟等人陪同,岳父只過來敬酒而不陪席。
青島
從臘月二十二晚上,嫁出去的青島閨女就不能再進娘家門了,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回娘家。過去都比較窮,講究卻特別多,閨女回娘家是必須中午前回家,太陽落山前走的,帶的禮物也很講究,年三十晚上祭奠用的雞是必須帶著的,但是娘家卻往往不會留,因為雞音同“饑”。老丈人健在的,必須帶酒,不管會喝不會喝都必須準備。剛結(jié)婚的新女婿第一年上門,買的禮品有六斤肉、六斤魚、六個饅頭、六盒點心等總共六個六,湊起一個六六大順。饅頭是要頭面的,魚則以黃花魚最高檔,因其顏色發(fā)黃,特別吉祥。
娘家的準備也很有意思,年夜的餃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餃子,是要給女兒留一些回來吃的,因為以前當媳婦的在家里地位低,有吃不飽的可能,回娘家總要添補一下吧。女婿一般是要吃六個荷包蛋的,在“雞蛋就是好東西”的年代,六個荷包蛋就是對女婿的最高禮遇。
棗莊
春節(jié)前幾天,出了門子(結(jié)了婚)的閨女要跟丈夫回娘家送節(jié)禮。以前,經(jīng)濟條件差時,大多帶些糖果、果子(點心)、豬肉、酒等禮品。禮品的數(shù)量必須是吉利的雙數(shù)。閨女一家當天返回時,娘家要回禮品。首先是粉條,取其拉拉扯扯不斷親的寓意。其次是粉皮,象征團團圓圓。還有花生,意為有兒有女花著生。還有,閨女帶來禮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給回回去。
“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戶戶叫妮子。”到正月十六上午,家家出了門子的閨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娘家兄弟來請她回娘家,俗稱“叫客”。這里的“客”讀“kei”,三聲。這時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娘家的。
閨女只帶孩子回娘家小住幾日。農(nóng)歷節(jié)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娘家叫回。閨女回娘家需要給父母長輩們磕頭拜年。這種磕頭的風俗延續(xù)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