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一名大三的學生,看到了杜克海同學的迷茫之后,也對自己大學三年的生活做了個簡短的回顧和反思。
首先,我想說說自己對“考證”的一些看法。毫無疑問,“考證”的熱潮確實給大學教育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不排除能力和證書不符的情況,但是從客觀角度冷靜分析一下,這種證書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擁有某種證書至少證明你曾經(jīng)擁有過這種能力(不然在畢業(yè)生百萬大軍中如何區(qū)分每個人水平的不同)。沒有證書和那些一直鄙視考證的人,我不知道用什么證明他們擁有某種能力。其實,不妨把準備考證的過程當作是一個學習和鞏固的過程,這樣,我們一直壓抑的內(nèi)心也許會釋然一些。
杜同學說“試圖尋找一種自由輕松的大學生活,總是在想我能不能為‘自己’讀點書,這也是對沉寂、苦悶、茫然的大學的反抗。”我也深有同感,總想著找到一種靜謐而又充滿激情的大學生活,“中國的大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誠然,中國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越來越顯露,大學和社會的脫軌成為畢業(yè)生和社會的痛楚。另一方面,從社會的角度來講,90后已被社會賦予了更多貶義的色彩。作為90后,社會前進得很快,我們卻仍然被動地踏著70后和80后的步伐(看看大學究竟教會了我們什么,改革了很多年,教育仍然那樣的不容樂觀),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夠承擔起社會賦予的重任。
社會把太多的重擔甩在了90后的身上,可社會為什么不自問一下,你們留給了我們什么?人們對金錢趨之若鶩的追求,炫富、貧富不均、學術造假、貪污腐敗等各種丑惡現(xiàn)象頻出,讓人們感覺能在社會找到的“榜樣”越來越少。我們努力拼過了初中和高中,走進大學準備喘口氣的時候,看看殘酷的現(xiàn)實和就業(yè)的壓力已容不得我們遲疑,我們又一次揚帆起航準備再一次奮力搏斗,但這一次卻找不到了方向,只感覺被拋在了大學的泥潭里奮力的掙扎。
我是學理的,我所就讀的高校在國內(nèi)也算數(shù)得上,可是在學校沒感覺學到什么特別有用的知識。
就像《思想品德與道德修養(yǎng)》系列課程是每個中國大學生的必修課,可道德和良好行為不是從書上得來的,也不是被規(guī)范出來的,而是從老師、前輩們的一言一行中被感化和自身的思辨中培養(yǎng)出來的。
身為一名大三學生,一邊咒罵著大學教育的時候,一邊又不得不自己去學習一些以后工作所需要的知識,以免被社會“淘汰”,也曾經(jīng)為了考證努力過,也曾經(jīng)去找過實習的地方,也曾做過兼職,想被社會所認可,也曾思考著未來,也一直企盼在迷茫找到自己的位置,雖然很迷茫,但仍然在奮斗。
其實,這不只是當代大學生的疑問,就整個社會而言,迷茫與困惑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后遺癥。
按照通俗的認識,這本是一位優(yōu)秀而頗有能力的大學生,但為何這位即將畢業(yè)的學子失去了奮斗的方向呢?有這樣的疑問,首先值得我們欣慰與驚喜,畢竟我們的年輕人還有自己的想法,盡管這種被貶值為“個人主意”的想法在這個社會越來越不現(xiàn)實,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空間,但就長遠而言,這種沖出束縛的想法,所謂的“小情調(diào)”正是民族未來繼續(xù)蓬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
這位學子起初的人生目標和所有剛踏入大學的年輕人一樣,充滿朝氣,熱衷于各種社團活動,拿過獎學金,獲得了更多的認可,但在其即將畢業(yè)之時,突然找不著努力的方向。
可以看出,這位同學并不是一個循規(guī)蹈矩和安分守己的人,伴隨這種煎熬的是不具備任何興趣的壓迫式學習,而他更喜愛的是文學、攝影、收藏這些所謂的小情調(diào)生活,這對他充滿著誘惑,莫大的吸引力甚至不需要去刻意學習就會陶醉其中。于是,面對周圍的改變,各種質(zhì)疑,以及將來那個不可預測的未來,他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何上大學越上越?jīng)]有了方向,反而充斥著一種不安的迷茫。有這種想法其實一點不為怪,筆者甚至要慶幸于我們的青年有這份覺悟,麻木不仁的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在這個理想缺失的時代,這種意識再次喚醒了那個遺失已久的理想。
既然生在了物質(zhì)這個時代,就別無選擇,未來中國的發(fā)展之路還需要年輕人去奮斗。在物質(zhì)越來越富足的同時,找回我們昔日的精神理想,也是這一代青年人要勇敢承擔起來的責任。一代人的付出換來了一代人的富足,也希望一代的人的覺醒,能同樣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
理想必須要有,盡管現(xiàn)在奢侈,這是活著的勇氣,這更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的朝氣。處在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今天,我們必須勇敢接受這種來自社會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困難是暫時的,道路也許是曲折的,但是理想始終是堅定不移的。為理想而奮斗,就要找準自己的理想,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當你實現(xiàn)自己理想到達人生彼岸之時,豁然開朗的感悟必另有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