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觀后感精選

思而思學網

風物長宜放眼量讀后感篇1: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提到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不提季羨林先生。季先生一生致力于東方文化研究,雖然生前曾堅辭“國學大師”“學術泰斗”等稱號,但仍然是海內外公認的大師。最近讀到《風物長宜放眼量:季羨林談傳統(tǒng)文化》(重慶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一書,能從中領略到先生晚年對文化的思索與探求。

這本書是季先生關于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文章選錄與發(fā)言整理。書中所選文章再現(xiàn)了季先生的思想足跡,有對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剖析,有對傳統(tǒng)文化和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客觀評價,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未來發(fā)展的堅定信心,更有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全書沒有一般學術文章的艱深難懂,卻又處處充滿真知灼見。無論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好者、大眾讀者還是傳統(tǒng)文化的專業(yè)研究者,這本書都是值得一讀的精要讀本。其豐富的內容、濃郁的情感,將帶給人們不盡的遐思與感動。

什么是“國學”呢?季先生認為,簡單地說“國”就是中國,“國學”就是關于中國的學問,傳統(tǒng)文化就是國學。既然這樣,那么中國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國學”的范圍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同時,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為社會提供重要的道德基準、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一大精神資源。因此,國學應該是“大國學”。國學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順乎人心、應乎潮流的事業(yè),必然會發(fā)展下去。

季先生心中,文化也像世界的萬事萬物一樣,有一個誕生、發(fā)展、成長、衰竭、消逝的過程。具體而言,東方文化的基本思維方式是綜合,表現(xiàn)在哲學上就是“天人合一”。東方文化主張人與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敵人,不能講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條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類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這樣,人類的前途才有保障。所以說,中國文化的特點在于重視人,重視人的社會關系和倫理關系!拔艺J為,這種看法是正確的,是同我經過長時期考慮的結果相一致的!

季先生大膽地預測,只有東方文化才能拯救人類。對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季先生提出了獨特的見解。比如,《從哲學角度看中餐和西餐》一文中寫到,中餐之所以異于西餐,前者把肉、魚、鴨等與蔬菜合烹,而后者則涇渭分明地分開而已。中餐是東方基本思維模式、綜合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西餐同西方的基本思維模式、分析的思維模式緊密相連。而對于中西方文化的相處之道,季先生說,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就是了解!拔覀冐煿治鞣讲涣私鈻|方文化,不了解東方,不了解中國,那么我們自己就了解嗎?”讀之,讓人振聾發(fā)聵。

季先生還認為,中國倫理道德中有兩點值得提倡。第一點是講氣節(jié)、講骨氣。作為一個人,我有我的人格,頂天立地,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多么有錢,你做得不對我照樣不買你的賬。我們?yōu)槭裁淳磁灏?就是因為他威武不能屈。第二點就是愛國主義。當然,講愛國主義要分場合,例如在抗日戰(zhàn)爭里,我們中國講愛國主義就合乎情理,因為我們是正義的一方。這些觀點讀來讓人深思不已。

書名“風物長宜放眼量”是毛zd詩《七律?和柳亞子先生》里的一句,原為勸慰柳亞子放開眼界,以寬闊的胸懷看待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這句詩被季先生在論及傳統(tǒng)文化時引用:“‘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絕不應妄自尊大。但是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我們不應當囿于積習,鼠目寸光,認為西方一切都好,我們自己一切都不行!痹诖,季先生賦予了這句詩新的含義,希望我們以長遠的觀點、歷史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公正客觀地看待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讀完全書,感覺季先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其情也真,其言也善,讓人從中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

風物長宜放眼量讀后感篇2:

與張炳吉老師的相識,緣于2015年10月底隨《天涯詩刊》第三屆詩歌萬里行定襄采風活動。來自五六個省市的文友相聚在太行山下的一個小山村,同吃農家飯,同游紅葉谷。哦,在紅葉谷,我不慎跌入水坑,是張炳吉老師毅然出手相助、拉我出來。今年六月,得知張炳吉老師的散文集《鄉(xiāng)關路遠》出版多年仍一直熱議時,主動索要一本。七月底收到書,決定仔細拜讀。然而,讀了一半后,因其他事情攪擾,品讀暫停下來,等我再次拿起書來,想不到已擱置兩個多月。好書擱淺的是光陰,放不下的是牽念。當理順很多事情后我重新打開書櫥,再次讀起了《鄉(xiāng)關路遠》。

我們說,打開一本書,如同打開了一扇人生之窗。讀張炳吉老師的書,仿佛隨他一起來到了他的老家,來到了他童年、少年居住的故園,看他的調皮、頑劣,和他一起體驗故園之趣、之樂、之戀、之情。

開篇《童年的小油燈》,作為告別一個時代的信物,在現(xiàn)代文明快速發(fā)展的進程中,雖已不知蹤影,但深藏于作者心中的記憶被喚醒,且一生難忘。隨著尋找的線索,童年的記憶被一頁頁翻開,“一盞昏黃搖曳的燈光悠然地在我腦際飄搖開來,那憧憧的燈影、輕擺的燈苗,正是伴我生長的那盞小油燈!蹦赣H在油燈下縫補衣衫的情景,講故事、唱歌、演“手戲”……往事歷歷在目,溫馨回味歷經歲月而不褪色依然在心間流淌。還有晚間自習用的油燈,老師的身影、同學們的滑稽樣子,活色生香在記憶力浮現(xiàn)。祖父夜間喂牲口,不斷起來為牲口添加飼料的忙碌身影,一樁樁、一件件,激活著作者的回味、思索,“在這個地方,早早學會了勤勞,更學會了‘慎獨’。”小油燈雖然找不見了,但,“它就嵌在我的腦海里,印在我的心坎上!

記憶溫暖人生。人和樹一樣,是有根的。根就是從小生長的那片熱土。讀《鄉(xiāng)關路遠》,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文字,走進了他人生的軌跡。從離開家鄉(xiāng)出來求學、當兵、工作,戀戀不忘的是家鄉(xiāng)的山水、故園的風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物一事,寄托了作者對人生的回味、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對世事的思考。哪怕是一盞小小的油燈,都能使他銘銘不忘、時常喚醒他對過去的記憶。筆下風物,件件是寶,從他筆下的深情描寫,足以窺探到他溫暖細膩的內心。我在讀本書的過程中,常常掩卷暗暗思忖,誰說男孩子的情感是粗線條的?張炳吉老師不失男孩子的淘氣,不失軍人馳騁疆場的氣度,卻擁有觀察事物細膩的心思、敏感的觸覺、深情的依戀。男兒有淚不輕彈,那是未到動情處。對先輩的追念,言不表情,卻在字里行間看到了作者對他們的敬仰之情和一份柔軟之愛。

對生活、對事物的細心觀察,使張炳吉老師積累了大量的人文素材。全書共收錄99篇文章,分為六輯:第一輯故園風物,第二輯走筆悟道,第三輯山水印記,第四輯都市掠影,第五輯史海尋貝,第六輯人性漫筆。細細讀來,整體感覺,文筆樸素,情感真摯。從容不迫的敘述中不漏細節(jié),白描中不失幽默,一些趣事讀來常令我開懷不已。讀后回味,《鄉(xiāng)關路遠》不失為一本哲理蘊藉、情懷激蕩的散文集。作者時時處處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在他的筆下形成了粒粒珍珠,哲思慧悟蘊含字里行間。讓我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作者就像那海灘上撿貝殼的男孩兒,生活之海潮起潮落,潮來,迎之;潮落,啟思。風物長宜放眼量。是啊,正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眼界、眼量,日復一日,隨著作者思想的日趨深邃、文筆的更加嫻熟,相信更多的佳作會呈現(xiàn)出來,更多的珍珠亮閃眼前。相信張炳吉老師會有更多的佳作問世,期待拜讀!

風物長宜放眼量讀后感篇3:

隨手拿了本董明珠的〈棋行無悔〉,隨手翻了翻,論文筆,無甚光彩,更多是大實話和流水帳的感覺。

董是一個沖鋒陷陣的將才,但不客氣地講,她距離運籌帷幄的帥才還差得遠!??她以往的成功得益于朱洪江的慧眼和寬容,得益于他們之間的珠聯(lián)配合,但當朱退居帷,她升至帥位,能否還能延續(xù)?煌,且慢慢看。

人的一生得一知已是莫大的幸事,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朱與董就是工作上的知己。

格力的成功,或者說是董明珠的成功,剃除了華美的外表,本質上在于兩顆“心”??一顆是對產品的良心,把產品做好,把質量的口碑做到老百姓心里!二是對人的良心,書中多次談到為了保證小經銷商的利益,而與大經銷商進行搏弈的案例,所以格力能在營銷做到行業(yè)領先!

風物長宜放眼量,短期放棄部分利益,必然在長期得到豐厚的回報!

風物長宜放眼量讀后感篇4:

在人類已走過的21世紀歷史進程中,要論及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大事件,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無疑可以重重寫上一筆。這場2007年肇端于美國華爾街的危機,至今仍然陰云不散,使得世界經濟增長步履蹣跚、前景不明。與此同時,一直熱衷于向世界推銷其“普世價值”的西方國家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陷入“后院失火”的尷尬境地:“華爾街運動”輪番在美歐上演姊妹篇,“收入鴻溝”引發(fā)眾怒;“棱鏡門”“郵件門”事件接續(xù)曝光,自詡“政治正確”的美國政府和政治精英光環(huán)盡失;難民潮不斷涌向歐洲,暴恐事件在德、法等國此起彼伏,英國“脫歐”公投“意外”通過,歐盟一體化、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這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尖銳挑戰(zhàn),使得一個經典理論問題再次浮出水面:資本主義是否已陷入系統(tǒng)性危機?

也許很多西方人士并不愿意面對這樣一個令人沮喪的話題。他們中的一些人盡管承認危機的存在,但又小心翼翼地將其嚴格限定在金融和經濟的范圍內,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世界上是否存在孤立的金融危機?當前資本主義社會又是否只有金融領域和經濟領域存在危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兩個問題并不難回答。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域中,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其政治、法律、文化、道德、宗教等上層建筑,而后者則對前者起強大的反作用。依據這一基本原理來觀照,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必然深刻影響其政治上層建筑,同時也是其政治上層建筑諸多危機在金融和經濟層面的暴露。因此,僅僅從金融和經濟層面來看待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并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事實上,近年來在歐美社會頻繁出現(xiàn)的各類危機與亂象,也遠非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所能涵蓋,而是具有全局性、系統(tǒng)性的內涵與特征。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tǒng)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條件是雇傭勞動。這一科學論斷穿透近170年的歷史煙云,仍然可作為我們剖析當前資本主義社會危機的銳利武器。在它的燭照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社會財富在大資本家、大財團手中的過度集聚,正是西方壟斷資本在其本國甚至全球范圍的無序擴張和增殖,正是資本與政治、文化的“聯(lián)姻”與“合謀”,才使得危機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整個鏈條中蔓延,成為一種系統(tǒng)性存在。與此同時,作為系統(tǒng)性危機的最大受害者,資本主義社會的雇傭勞動者??工人階級和底層群眾也在加強“革命性聯(lián)合”,資產階級的“掘墓人”再度覺醒,“華爾街運動”、巴黎“黑夜站立”運動等次第爆發(fā)就是明證!百Y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與所謂“歷史終結論”相比,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結論顯然更有現(xiàn)實依據和說服力。

然而也要看到,“兩個不可避免”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正是從這個認識基點出發(fā),馬克思同時作出了“兩個決不會”的科學判斷,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近代以來,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在以蒸汽機和電力為主導的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占據領先地位,而且在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又搶得了先機,F(xiàn)在說資本主義生產力“氣數(shù)已盡”,還為時過早。同時,盡管歐美的工人階級和底層群眾反壟斷資本的意識在增強、行動在升級,但尚未從自發(fā)走向完全自覺,尚未形成科學組織,尤其是未能從掌握“批判的武器”上升到進行“武器的批判”。由此來判斷,“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仍然處于萌芽狀態(tài)。因此,觀察和剖析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系統(tǒng)性危機,“兩個不可避免”和“兩個決不會”都應成為認識基點,而不可有所偏廢。

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系統(tǒng)性危機的出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真理性和制度優(yōu)越性提供了最新佐證。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皟蓚不可避免”還將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冷靜地看,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還將長期面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上占優(yōu)勢的壓力。風物長宜放眼量。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制度的優(yōu)越性,都需要建立在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基礎上,都需要經歷時間的洗禮和檢驗。對此,我們應有足夠耐心和歷史智慧。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