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將逐步推進研究所去行政化
百余研究所將撤并為四類
將健全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度
中國科學院昨天宣布啟動“率先行動”改革計劃,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對全國100多個研究所進行較大力度的結構調整和精簡優(yōu)化,按照創(chuàng)新研究院、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種類型進行分類改革。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對個別特色優(yōu)勢和成果產出不明顯、長期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所,將可能被撤并剝離。
據(jù)白春禮介紹,目前中科院下屬研究所有100多所,覆蓋數(shù)、理、化、天文、地理、生物、信息及高新技術領域,分布在12個分院,基本全國各省都有,再加上院屬各類企業(yè),共有400多家單位,科研人員超過3萬人。近年來中科院承擔的重大課題往往跨多個學科,科研經費也要分成多塊,單個研究所通常難以獨立支撐課題,因此對研究所的分類管理亟待科學化。
到2020年前,中科院將按照創(chuàng)新研究院、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4種類型,基本完成分類定位、分類管理的體制機制設計。其中,創(chuàng)新研究院的任務是打通從科技墻到經濟墻的通道,要通過牽頭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對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近期將選擇微小衛(wèi)星、信息工程、空間科學、海洋信息技術、藥物等5個具備條件的領域開展改革試點。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要瞄準基礎科學的前沿方向和重大問題,現(xiàn)已啟動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青藏高原地球系統(tǒng)科學、粒子物理前沿、腦科學、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ǒng)等首批中心的建設。大科學研究中心就是服務平臺,為全國科技人員提供有效服務。特色研究所要面向部分行業(yè)或區(qū)域,服務民生。四類科研機構將建立各自不同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以及相應的評價方式。
在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上,中科院將實施“新*”,建立“特聘研究員”制度,探索按需擇優(yōu)、因人而異地穩(wěn)定支持和激勵領軍科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的新機制,健全開放流動、競爭合作的用人機制,優(yōu)化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步推進研究所去行政化改革。完善院士增選機制,提高中青年院士比例,健全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度。
對話
有限期聘用就是“非升即離”
對話人:中科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對教學科研人員實行的“非升即離”制度引發(fā)了關注。昨天,中科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中科院早在2年前就開始在部分科研院所、部分崗位試點“有限期聘用”制度,今后將完善。這一制度說白了,就是“非升即離(轉、停)”。
記者:請您解釋一下科研人員的“有限期聘用”制度。
李和風:有限期聘用,就是要求科研人員在規(guī)定期限內要晉升到上一級專業(yè)技術崗位,如果沒有晉升就面臨三種選擇:離開現(xiàn)在單位,轉去其它崗位,或停止在現(xiàn)單位的晉升。但無論是離崗、轉崗還是不再參加上一級競聘,都保留其事業(yè)編制。舉例來說,對副研究員,我們要求他們在2個聘期,就是10年內晉升到研究員。
記者:中科院的副研究員晉升到研究員,平均需要多長時間?
李和風:通常在5至8年時間吧,個別優(yōu)秀人才只需要2至3年時間甚至更短。我強調一下,中科院早已經取消了職稱晉升的工作年限門檻,近年來也不再強調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
焦點
“取消事業(yè)編制”是謠言
本報訊(記者 雷嘉)作為中科院“率先行動”改革計劃的重要部分和科研機構分類改革的配套措施,中科院還將對全國3萬多名科研人員實施一系列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包括對科研人員推行“有限期聘用”制度。近半年來,有關中科院人事制度改革出現(xiàn)了很多討論和傳言。網絡上甚至有傳言稱,中科院要取消科研人員的事業(yè)編制,全部采用聘任制,引起了不少基層的青年科研人員擔心。昨天,李和風正式向北青報記者辟謠:中科院的改革不包括取消事業(yè)編制,國家正在進行事業(yè)單位改革,中科院相關人事制度未來會與國家相關政策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