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發(fā)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評估結果不再以排名的形式出現,而是首次采用“分檔”方式。評估結果顯示,各學科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水平大幅提升,服務國家經濟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了學科建設的“中國效應”。
據了解,此輪評估自4月啟動,歷時一年。評估堅持“自愿申請、免費參評”原則,各單位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含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授權),均可申請參評。此次評估在95個一級學科范圍內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比第三輪增長76%,全國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有94%申請參評。
據記者統(tǒng)計,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被評為A+的學科數量最多,均為21個學科。A+學科數躋身前十的高校還包括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東南大學。按地域看,A+學科最多的5個省市是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湖北省和浙江省。
據悉,學科評估首次立足關鍵指標,對比上一輪學科評估相關數據,對5年來我國學科建設總體情況進行了分析。
數據顯示,,全國有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793個、學科11328個。在學研究生人數198.11萬,授予博士、碩士學位人數56.39萬,分別比2012年增長15%和16%。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國,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yǎng)能力大大增強,有力支撐了國家經濟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
5年來,我國學科建設積極探索,科研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增強,助推“中國制造”。近5年,各參評學科獲得國家級競爭性科研經費5097億元,其中,自然科學4771億元、人文社會科學326億元。高校是各類科研項目的主要承擔單位。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例,高校占80%以上,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總數的60%以上。在基于論文及其被引次數的國際學科評估中,進入世界前1%的學科從473個增加到74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的高校從133所增加到187所。
評估結果顯示,我國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正在形成。此次參評學科專任教師共51萬人,相比上輪學科評估增長30%。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日漸提升,具有海外交流經歷的教師占比29%。全國參評高校學生對導師培養(yǎng)的滿意度接近93%。
同時,各高校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服務社會需求和國家重大戰(zhàn)略,在能源環(huán)境、生命科學等方面一批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取得突破,科技應用轉化速度不斷加快,助力我國高鐵、公路、橋梁、港口、電網、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與上一輪評估相比,參評各學科獲得社會企事業(yè)單位重大科研項目研發(fā)經費較第三輪評估增長71%,社會“反哺”高等教育的機制已經建立。
據學位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評估在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例如,摒棄了“數帽子”的評價方法,不再僅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此外,科研成果按“產權單位”認定、不看重論文數量而是以代表性論文進行同行評價等,都有助于引導高校更加注重內涵式發(fā)展。
同時,此次學科評估結果不再以排名的形式出現,而是首次采用“分檔”方式公布評估結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強調單位間精細分數差異和名次前后。采用按百分位進行分檔的方式。學位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主要考慮是既保證較強的區(qū)分度,體現學科建設水平的實際變化,滿足社會對教育質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數和名次,有利于引導高校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科內涵建設的優(yōu)勢和不足中去!
對于如何看待和使用此輪學科評估結果的問題,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表示:“學科評估的宗旨和價值是服務學科建設,服務研究生教育發(fā)展,服務政府和社會對高校學科的信息需求。要以評促建,引導學校把準備評估的過程,變成學校梳理學科家底,規(guī)范學科建設管理,謀劃學科發(fā)展的過程。還要以評助建,學科評估要從‘評完開始’,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為學校和政府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