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看《雷鋒在1959》電影的觀后感
雷鋒,這個令億萬中國人為之動容的解放軍戰(zhàn)士,雖然已經(jīng)離開我們整整半個世紀了,但是,他的事跡卻深深刻在了億萬中國人的心中。每年三月五日是學習雷鋒的日子,單位上都組織開展學雷鋒見行動的活動。
《雷鋒在1959》電影主要是描寫雷鋒平凡的成長經(jīng)歷,當時,他才19歲,他從小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吃不飽、穿不暖,后來父母都被日本鬼子和地主打死和逼死,還沒有長大就成為一個孤兒。19歲的他被鞍綱總廠分配到了遼陽分廠工作。由于他個頭矮小、身體瘦弱,當時帶他的師傅并不愿意收留他在自己手下工作。雷鋒得知這種情況后,并沒有抱怨師傅,而是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在休息時間刻苦專研業(yè)務知識,還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去工地開機器干活,累了就在機器上睡覺,到天亮了,師傅去工地了他還在睡覺,師傅并沒有打擾他,而是用自己的衣服把他蓋上,可是他馬上就醒了,他就是這樣拼命的工作,來讓師傅和所有的人都喜歡他。他不論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經(jīng)常幫助別人,有一個晚上碰上老天下大雨怕水泥被雨林壞了,他把自己的被子抱去蓋水泥,卻自己冷了發(fā)高燒了。還有一次,他偷偷跟師傅去他家看,他家其實也很困難的,孩子多、也是經(jīng)常沒有吃的,他看了過后,就把自己的饅頭省下來帶給孩子們吃,自己卻挨餓。他所做的事雖然很平凡,但人很不平凡。他熱愛生活、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助人為樂、服務人民的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他的這種精神,以就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光輝而又偉大,在我們的心中閃爍著永不磨滅的光芒。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給了人民、他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所做過的每一件事情都讓人耐人尋味。
第2篇:電影《老警》觀后感
影片中的薛長山是一個高智商犯罪分子典型,他拉籠并腐蝕警察老覃的兒子覃輝,無形之中給警察辦案設置難度,不管是破案的技術手段,還是情感考驗于警察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從中倒是可以看出歹徒與人民警察的關系已不再是以往的水火不容,階級壁壘森嚴,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白不是分明的,敵我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人物的結構關系更為多維,情感糾葛也就更趨復雜,正是這種高格局的擺布和敘述套路的靈活運用才使人物形象顯得真實可信。
電影一開始便將護林員李長山之死的場景給推了出來,觀眾自然會感到好奇,急切地想弄清其死因。因為影像畫面本身就有多方面的敘事功能,盡管圖像本身的敘事能力不能與語言文字的敘事能力相提并論,但圖像的敘事功能以及圖像的視覺效果的確會對整部電影敘事產(chǎn)生很大影響。
李長山落水而死的凄慘畫面與湘西美麗的風景形成鮮明的對照。大文豪沈從文構建的是一個古樸自然而又神韻無窮的人性神廟——“希臘小廟”,其筆下的湘西是寧靜而美好的。“筆墨當隨時代”。如今,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之下,商潮涌動、信仰迷茫、物欲橫流,方顯人民警察本色。在此部電影編劇顏永江與楊盛眼中的湘西美景可與沈從文筆下的相媲美,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描繪的這幅青山綠水、詩情畫意的風景中卻隱藏著罪惡。換言之,人性的希臘神廟中也有不和諧因子,如文物販子薛長山之流為了金錢鋌而走險,殺人滅口,喪盡天良。而且,此畫面還與影片末尾老警的壯烈犧牲形成首尾呼應的藝術效果,相異之處是前者凄慘,后者悲壯,且更加震顫人心。
作為一部偵探片,其間科學理性的邏輯推理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探尋李長山死因的過程中,巧設迷障、智布迷霧是必須的。但是大篇幅的破案分析往往給觀眾以枯燥之感,也就難以牢牢地抓住觀眾的眼球。于是,智慧的編劇顏永江與楊盛除了在影片中努力激發(fā)觀眾急欲知道“死因真相”或“兇手是誰”等愿望之外,還從以下兩個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想方設法地調(diào)動觀眾的參與意識,二是加大人情味的投入。這樣一來,使得影片具有新穎之感、陌生化之虞,理所當然能攫取觀眾的眼球。
電影是以直觀的、具有物象性的“影象語言”來“講述”故事的,同時也是建立在“聽述者”的參與與理解基礎上的。在調(diào)查李長山之死的真相時,老警覃麥生的思維邏輯,實際上就是觀眾的思維邏輯;老覃分析、判斷、推理實際也是觀眾的分析、判斷。老覃在影片前部分鉆進被盜的墓穴內(nèi)提取了腳印及煙頭,在后面的審訊中,就不必詳細地交待破案的點點滴滴了。在短短幾分鐘的審訊畫面中,通過幾組鏡頭快速切換就概括了作案的全部過程及破案的結局。
電影作為限定時間的綜合性藝術,對時間的把握要恰到好處。因此,影片在“講述”時,需要對事件過程作大量的壓縮、省略與概括,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一個故事,而故事中被省略的部分,就只能依靠觀眾的“意會”來補充,F(xiàn)實生活中辦案程序應該是這樣的:警方首先得認真且耐心地搜集證據(jù),接著形成證據(jù)鏈,最后才能讓公眾信服,并讓犯罪分子伏法。如果移植到電影畫面中去后,由于受時空限制,就必須屏蔽掉一些現(xiàn)實邏輯關系。如《老警》中的老警審訊王大方時,并沒有將王大方煙嘴中所含的DNA與現(xiàn)場提取的過濾嘴中所含的DNA進行比對。還有,王大方鞋子與鞋印的比對、胖娃的指證等程序都給省略了。正是電影藝術的這種省略與概括,才使得《老警》具備了駕馭復雜故事的能力,并給觀眾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
電影《老警》除了充分調(diào)動觀眾的參與意識之外,獨到之處是因為富含人情味,特別是“大義”的攝入才具有“心魄”的力量。老警覃麥生對李長山妻兒實施人文關懷提面已提及。在小說結尾,犯罪分子薛長山困獸猶斗,將綁在身上的炸彈引線拉開。在生命攸關的關鍵時刻,“老覃大叫著縱身一躍撲向了薛長山,一把將他緊緊地抱住,兩人摔倒,就勢滾向了遠處!
由此可見,電影《老警》的外殼是一部偵探片,骨子里卻蘊含著儒家倫理,富含“舍生取義”的大愛精神,從而實現(xiàn)了大眾體驗與主導價值系統(tǒng)的合拍,并充分展示了老警覃麥生對信仰的堅守,道出了其內(nèi)心經(jīng)歷的鍛打考驗。要知道,老警在同事不理解、妻兒埋怨、村民責難中,猶如四面楚歌,但內(nèi)心強大的他沒有害怕、退縮,而是在種種矛盾與困境中磨礪、成長。寫到這,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郝澤軍的詩歌《老警》
“不知什么緣由
他當刑警不久
就有人開始稱他‘老警’”
叫了幾十年
人們幾乎不記得他的名字
可“老警”的故事卻廣為傳流
……,……
郝澤軍筆下老警的光輝業(yè)績與電影《老警》中的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兩個文本中的警察精神卻是相通的,價值取向也是一致的,皆堪稱健康的、高品位的精神食糧,傳遞的是正能量,高揚的是主旋律。
第3篇:《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
觀看電影《第一書記》的過程中,我以淚洗面一個多小時。我為沈浩書記“五哭”,哭他為村民服務的志向,哭他為村民做事情的艱難,哭他工作家庭兩頭難的處境,哭他沒有同事理解、被邊緣化的寂寞,哭他忍辱負重、舍小家顧大家的胸懷。
哭沈浩為村民服務的志向。沈浩是一個老實人,在安徽省財政廳十八年原地踏步,與其混光陰,不如為大多數(shù)人干點事情,于是他選擇去鳳陽縣小崗村,這個中國十大名村之一,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發(fā)源地,來實現(xiàn)“小崗與自己的突圍”,讓業(yè)績?nèi)プC明自己還能干事,靠實干的業(yè)績來實現(xiàn)自己仕途的遷升,實現(xiàn)小崗與自己的“雙贏”,本無可厚非?墒牵屏嫉娜,永遠第一位想著的是別人的痛苦,看到住在非人住所的困難戶,他動了真情,他愿意為最受苦的窮苦農(nóng)民過上好日子而奔波,他愿意讓他們切實得到實惠,愿意留下來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酸辛苦辣,什么時候種麥子什么時候收麥子,他都門清,顯然,他做了充足的準備。
哭沈浩為村民做事情的艱難。為了討回被德福私占的鏟車,沈浩急于求成,他通過起訴法院,想用法律武器來保護村民公共財產(chǎn)。但是,他打了“地頭蛇”的臉,德福認為沈浩是撕破了他的臉皮與他打官司,黑夜派幾個人將沈浩打得鼻青臉腫。看到這一幕,淚水嘩地從雙臉流下來。我想起自己2004年的艱難。我有過同樣的人生經(jīng)歷。在北京海淀區(qū)一個有三千戶戶籍、分散成四個居民院的社區(qū)擔任居委會主任兼書記,各種冷言冷語、三教九流我無不一一領教和熟悉。小到垃圾桶的擺放位置,大到社區(qū)矯正、低保戶管理、下崗再就業(yè)、市民素質(zhì)提高工程,無一不操心。只要你愿意管,永遠有干不完的事情,聽不完的傾訴、撫不平的心理,永遠有人對你滿懷希望,希望通過你,他能養(yǎng)家糊口,她的企業(yè)能賺到更多的錢。“按下葫蘆浮起瓢”,是我對當時那樣一個三城區(qū)交界(海淀區(qū)、宣武區(qū)、豐臺區(qū))、人口復雜的社區(qū)最真實的描述。那是社會的最底層,沈浩那樣高大魁梧,一樣面對挨打受氣的局面,何況我輩?被人寫信表揚過,擁戴著當作最后的救命草,也被“地頭蛇”打罵過。那時,我感嘆世道的艱難,“北京那么大,哪兒是我安寧的去處?”我在冰冷的長安街頭仰天長問。那時,看著我哭成淚人,愛人將我摟在懷里,安慰我說:“咱們不干了,有我吃的,一定有你吃的!迸畠河眯∈植林夷樕系难蹨I說:“媽媽,等我長大了,一定替你報仇!蹦挠惺裁闯鹧?我破涕為笑了。幾年后,一切的人和事,像飛奔列車上所看到的風景,往后倒去,躍出了我的視野。而沈浩,用男人的肩膀執(zhí)著地扛起小崗一方天地,忍辱負重,用生命書寫大寫的人。也許只有如我這般經(jīng)歷過的人,才在靈魂深處懂得他的不容易,才會在北京青年宮影院長泣不止,為天下的好人痛苦失聲。
哭沈浩工作家庭兩頭難的處境。一個城里人到農(nóng)村工作,生活上的不適應可以忽略,但要干出成績,不受罪絕對干不好。長期忍受兩地分居的痛苦,對小崗村他是不知疲倦的駱駝,是福星,對他自己的小家庭,他是旁觀者,上不能奉敬年逾九旬的老母,中不能與妻子分享天倫之樂,對女兒不了解,沒時間關心,他又是小家庭的“災星”,是一個家庭的失望。而他本身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我不得不聯(lián)想起李密的《陳情表》,那位大孝子的選擇,同樣是孝子的沈浩進退之間,處境太難了。
哭沈浩不被同事理解、被邊緣化的寂寞。當官的不做事,做事的不當官,已經(jīng)夠他去平衡心理的了。能干事的永遠就讓你享受干事的快樂,其他一切與你無關。其實,小崗村每發(fā)展進一步,他就被財政廳邊緣化一步,離他升職的愿望就退一步,那是不爭的事實。
哭沈浩舍小家顧大家的胸懷。沒有博愛的情懷,就不可能在小崗待上一屆,又一屆。他割舍了老母和妻女的愛,他割舍了他升職的臺階,他割舍了安逸的生活,他最后將自己定格在小崗村了?藓,臧克家《有的人》一直在耳邊: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jīng)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