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個人心得體會三篇【優(yōu)秀】

思而思學網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2017精準扶貧個人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2017精準扶貧個人心得體會1】

不管扶貧工作的具體做法有何不同,但檢驗扶貧效果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群眾的接受度、認可度和滿意度。只有精準到位見實效的扶貧,才會贏得群眾真心點贊。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扶貧工作也面臨著“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復雜現實。因此,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尤為重要。這是轉變傳統(tǒng)扶貧方式、開展精準扶貧的題中應有之意。

然而也要看到,有的地方扶貧有了新思路,但是辦法還是老辦法。比如記者在基層調研中了解到,西部某貧困村,此前實施“一苗一子”產業(yè)到戶,鎮(zhèn)里免費給貧困戶提供核桃苗、蔬菜種子。但村民對這種所謂的到戶扶貧并不買賬,“一苗一子”拿回家,大多扔在一旁。某縣為幫助群眾脫貧,一度興起養(yǎng)兔熱,政府整合資金強力補貼養(yǎng)兔子,但由于行情變化、產業(yè)規(guī)模萎縮,不少養(yǎng)殖戶不但沒富起來,還賠得血本無歸。

諸如此類的“扶貧”,既浪費了寶貴的扶貧經費,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又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從原因上分析,有的是大搞形式主義,看似扶貧資源均攤、落實到了人頭,其實還是“假把式”;有的是拍腦袋決策、不懂得市場規(guī)律,最后做成“花架子”。究其根源,是沒能從實際出發(fā),沒能真正尊重群眾意愿。

扶貧工作事關億萬群眾中國夢的實現,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容不得形式主義和作風漂浮。各地應該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對照查找不足,需要改正的立即改正,需要完善的抓緊完善,真正把群眾滿意與否作為檢驗扶貧工作的標尺。

只有真正深入基層,從實際出發(fā),因戶施策,提供有針對性的扶貧解決方案,才能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只有尊重群眾意愿,激發(fā)內生動力,才能大力推動扶貧工作從“外部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

【2017精準扶貧個人心得體會2】

總有一些個人,把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視作予取予奪的“唐僧肉”,不僅是馬山,扶貧資金被層層克扣挪用、扶貧對象弄虛造假等問題在許多地方都有存在。不管是扶貧不上心、工作存紕漏造成的,還是故意違規(guī)違紀、假公濟私所致,都是把救命錢變成不義財,造成地方“爭貧困”、群眾“裝貧困”的怪象。這種“利益共同體”一旦形成,不僅脫貧難上加難,而且顛覆了扶貧的本意。

過去貧困群眾體量大、分布集中,建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如今6億人先后脫貧,貧困人口剩下7000多萬,再搞撒胡椒面式的扶貧,只會是“手榴彈炸跳蚤”,費力不討好。在扶貧對象確定上,如果篩選不公、審核不細、把關不嚴,難免出現扶助失準、冒領偷領等問題,造成政策資源“跑冒滴漏”。

扶貧開發(fā)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也系于精準。確保貧困人口一個不落地精準脫貧,需要從“大水漫灌”轉變?yōu)椤熬珳实喂唷保瑥摹扒宦伞鞭D向“個性化定制”。7000萬貧困人口分布在哪、為何貧困、怎么幫扶,確實工作量極大。非嚴謹細致不足以求公平,非實事求是不足以樹公信,能不能真真實實把情況摸清楚,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實好,關乎國家精準扶貧的整體戰(zhàn)略部署。

扶貧工作不僅是幫助困難群眾拔掉窮根,也需要拔掉基層治理中的“窮根”。比如,不開展養(yǎng)殖培訓,不建好銷售渠道,把“扶貧羊”送到老鄉(xiāng)手中轉身就走,第二天就難保不被貧困群眾吃了;再比如,見到扶貧款就想方設法“制造資格”分杯羹,遇到扶貧難題就無人問津,好政策怎么有好效果?精準扶貧,本身就是一件高度復雜,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不提升為民服務的水平,怎么能走出光輸血不造血的困局?

扶貧工程也是一項基層治理現代化工程。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責任是否清晰、認識是否到位、作風是否扎實、方法是否得當,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扶貧的成效,影響著政府的形象。正因此,不僅要幫助干部擺脫“思想貧困”“作風貧困”,還需要幫助基層擺脫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貧困。當前,這樣的“扶貧”同樣迫切。發(fā)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確保中央政策目標不落空,各類資金用在刀刃上,就必須依靠大刀闊斧的制度變革為落實不力、裁斷不公等中梗阻問題兜底。財政轉移資金管理機制、基層干部考核機制、干部駐村幫扶機制,以及政務公開、公眾參與機制等等,都有必要進入改革視野。

在談到扶貧時曾指出,扶貧“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要作為一件實事擺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點,但做一件是一件,讓人看了確實覺得黨和政府辦得好”。此中深意值得認真思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扶貧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能否在精準扶貧和基層治理上再創(chuàng)一個“中國樣板”,牽動世人目光。

【2017精準扶貧個人心得體會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qū)。扶貧,就是要在精準上發(fā)力。

一是要號準“貧脈”。扶貧開發(fā)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貧干部要把貧困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常思群眾疾苦,善謀致富之策,摸清貧困底數,切實把“家底”摸清摸透。要理清扶貧思路,根據貧困地區(qū)和貧困家庭的實際情況,精準施策,精準發(fā)力,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確保扶貧攻堅有的放矢、精準到位。

二是要摘掉“貧帽”。如果領導干部在一個地方執(zhí)政多年,沒有改變鄉(xiāng)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就是不稱職。因此,需要切實增強干部的責任感,做到轉變觀念“主動摘”,從而凝聚起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三是要切斷“貧根”。開展扶貧攻堅,要徹底走出“年年扶貧年年貧”的貧困陷阱,那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政績導向,把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放在貧困地區(qū)的加快發(fā)展上,重點做好興業(yè)扶貧、搬遷減貧、扶智脫貧、兜底濟貧、強基治貧等工作,確保貧困地區(qū)真正發(fā)展起來、貧困群眾真正富裕起來。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群眾是開發(fā)式扶貧的主體,要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并舉,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系,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精神,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靠辛勤勞動擺脫貧困,才能過上幸福新生活。要及時剔除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打消他們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建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幫帶機制,為想干事、能干事的群眾建立資金、技術、項目的扶持機制,為他們改變現狀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和條件,從而不斷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