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那么,寫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有哪些呢?下面給大家整理了寫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一起來看看吧!
牛角掛書
李密在少年時發(fā)奮學習,上進心很強,他打聽到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fā)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中的《項羽傳》,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后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呵!”少年書生回過頭來,一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一老一少在路邊上交談起來,李密談吐不俗,楊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尋常。果然,李密后來成了隋末農(nóng)民起義隊伍瓦崗軍的首領(lǐng)。
穿壁引光
穿壁引光是指西漢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懸梁刺股
“懸梁”的故事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于《戰(zhàn)國策卷三秦一》: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丶液,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積雪囊螢
晉代時期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讀書,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zhuǎn)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cè)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fā)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里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覺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在雪地上看書。孫康不顧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fā)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于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同朝的車胤從小就好學不倦,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在夏夜他見室外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螢火蟲吊在書本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之后,人們用積雪囊螢來形容家境貧困卻學習努力。
韋編三絕
孔子的一生都在學習,到了子晚年后,更是喜歡上了易經(jīng)。但由于易經(jīng)非常難懂,因此學起來特別吃力,但孔子卻并不怕吃苦,一直反反復復的誦讀,直到完全弄懂為止。而因為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出紙張,所以書都是使用竹簡或者木簡寫成的,不僅笨而且非常重。將許多竹簡使用皮條一同穿起后,便做成了一冊書。而因為孔子過于勤奮學習,勤展書簡,次數(shù)多了,竟弄斷了三次皮條。于是,后入便創(chuàng)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此來贊頌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