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后感【1】
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將自己磨刀賺來的五角、一元零錢,一點一點攢下來,然后捐出去,至今超過了4萬元。他說,自己身體好,還干得動,不需要照顧,所以要去幫更需要幫助的人。老人的名字叫做吳錦泉,是南通市最年長的紅十字志愿者。
這位心懷大愛的老人,昨天走進央視演播廳,當選為“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站在領(lǐng)獎臺上,年過八旬的吳老言辭質(zhì)樸,他笑著告訴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點都不累,而且,他還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每月生活費不足400元
他至今已捐出4萬多元
從2015年11月11日起,作為央視品牌欄目“感動中國”在江蘇的唯一合作媒體,現(xiàn)代快報延續(xù)感動,第4年與央視聯(lián)合開啟“感動中國”在江蘇地區(qū)的人物推選,以及“感動中國?2015江蘇十大感動人物評選”活動。“感動中國”欄目組工作人員向現(xiàn)代快報記者表示,從人物推選開始以來,欄目組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全國的大量推選人物。而現(xiàn)代快報推選的多位感動人物,都以其突出事跡,獲得評委們的重點關(guān)注。
2015年12月,“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全國候選人誕生。他們中的唯一一位江蘇候選人,是快報自2012年開始多次報道的87歲南通磨刀老人吳錦泉,吳老在成為“感動中國度人物”候選人后,2015年再度入圍候選人名單。
吳錦泉是土生土長的南通市港閘區(qū)人,是南通市最年長的紅十字志愿者。如今雖然已經(jīng)87歲高齡,老人卻幾乎還是一天不落地準時出門,在路口支起攤子。每次磨刀僅有幾元收入,老人省著攢著,攢到一定數(shù)目,基本悉數(shù)又捐了出去。老人一個月的收入維持在1400至2000元之間,但開銷卻幾乎從不超過 400元!拔乙粋人,花不了多少錢,能存下來多少,就捐多少!崩先苏f。2008年,汶川地震時,老人捐款1000元;2010年,玉樹地震時,老人捐款1000元;2013年,他向四川蘆山地震災區(qū)捐款1966.2元。去年,他又捐給14歲的白血病女孩600元,捐給紅十字會11840多元……累計至今,這位磨刀老人的捐款,已超過4萬元。
獲得290多萬選票
當之無愧的感動人物“我真的沒想到,會獲得這份榮譽。”昨日下午,吳錦泉在接受現(xiàn)代快報記者采訪時,始終念叨著的就是意外。曾被選為“感動中國 度人物”的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再次因為這一評選,進入公眾的視野。吳錦泉住在港閘區(qū)天生港鎮(zhèn)的五星村社區(qū)一間普通的平房里,門戶狹窄,一路走過去毫不顯眼。但當現(xiàn)代快報記者沿路打聽他的住處時,幾乎所有被詢問的百姓都會立馬反應過來,吳錦泉就是那個“做善事的磨刀老漢”。吳錦泉依舊按照往日的作息習慣,每天早上迎著日光,踏上自行車去找一個不固定的攤位,在一次次接過顧客手中的零錢后,再推著車,披著霞光,回到家中……數(shù)著沉甸甸的硬幣,成了每天讓他感覺最踏實的事兒。攢多了,就捐出去。
2011年,他還倡導成立了“錦泉一元愛心社”,愛心社成立以來,收到愛心居民和企業(yè)家的捐贈近20萬元,幫扶困難群眾近千人次。南通市紅十字會也申請注冊了“磨刀老人”公益商標,并設立“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這位心懷大愛的老人感動了無數(shù)人。評選階段,無數(shù)市民通過網(wǎng)站、手機等方式為老人投票加油。截至1月19日12時投票結(jié)束時,吳錦泉以2989400票排名第二。
頒獎典禮上
白巖松以他的事跡開場
昨天晚上,不到7點,吳錦泉家里就已經(jīng)聚集了一幫村民,等著一個小時后在央視播出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被他們圍在中間的吳老,有些緊張地等著自己在電視上出現(xiàn)的瞬間。電視機里,位于舞臺最前方的吳錦泉坐在小馬扎上,安靜地磨著剪刀……這成為感動中國頒獎典禮多年來,一個不多見的景象。
“人性中最好的東西一直都在,可能在我們身邊,可能是你,可能是他。”昨晚8點開始的“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以吳錦泉老人的故事作為了開場。一幅幅畫面的閃過,讓臺下觀眾眼眶發(fā)熱,也讓臺上的主持人唏噓感嘆。“和很多慈善家比起來,老爺子捐得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來,老爺子捐得太多了,簡直就是以犧牲生活質(zhì)量為代價,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敝鞒秩税讕r松說。
老人卻并不言苦,他笑著說,自己身子骨很好,一點都不累,而且,他還要“活到老,磨刀到老”。這更讓白巖松感慨,他甚至發(fā)出號召,“南通的,老人身邊的,如果有天你走到了樓下,看到了老爺子,您要磨的,甚至可能不太用磨的,也都拿起下,幫幫老爺子。這時候您幫的不是老爺子,而是老爺子相幫的很多人。在這,謝謝您了。 ”白巖松同時還報以一個鞠躬。
昨晚,現(xiàn)代快報記者再次致電吳老,老人說,在央視舞臺上站著的那幾個小時中,印象最深的,是接過獎杯的那一刻!拔蚁肫鹆死习閮海皇撬,我不可能把這份慈善事業(yè)繼續(xù)做下去!2013年9月,老伴因肺癌去世,老人再也沒法牽著她的手去捐款了。
老人此前從未去過北京,一月底接到邀請去到北京后,除了幾度彩排,一個下午的正式錄制,吳老幾乎沒動過要出門逛逛的心思??他想盡量節(jié)省開支。節(jié)目錄制完畢的翌日,他就趕回南通,沒有在北京多逗留。
高潔卓不群
央視頒獎詞:
窄條凳,自行車,弓腰扛背,沐雨櫛風,身邊的人們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刀剪越磨越亮,照見皺紋,照見你的夢,吆喝漸行漸遠,一摞一摞硬幣,帶著汗水,沉甸甸稱量出高尚。
“感動中國?江蘇年度人物”
推選仍在繼續(xù)
隨著“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落幕,“感動中國?2015江蘇年度人物”的評選也接近了尾聲。截至目前,共有來自江蘇各市的40余名候選人事跡被登上了報紙。目前,推選仍在繼續(xù),預計2月底結(jié)束。推選結(jié)束后,由江蘇各界精英人士、市民代表組成的專家評委會將選出20名“感動江蘇”候選人,公眾可通過微信、網(wǎng)絡、信件等方式進行投票。候選人名單及投票啟動時間,請關(guān)注快報后續(xù)報道。
201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觀后感【2】
【感動中國人物張寶艷 秦艷友頒獎詞】
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寶貝回家,路有多長?茫茫暗夜,你們用父母之愛,把燈火點亮。三千個日夜奔忙,一千個家庭團聚。你們連綴起星星點點的愛,織起一張網(wǎng)。網(wǎng)住希望,網(wǎng)住善良。
【感動中國人物張寶艷 秦艷友事跡】
1992年,兒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讓張寶艷、秦艷友夫婦體會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們開始關(guān)注尋親信息,并嘗試為丟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幫助。2007年,夫婦二人建起“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幫助家長們尋找孩子。為了運營好網(wǎng)站,張寶艷辭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職志愿者。2009年,張寶艷提出的“關(guān)于建立打擊拐賣兒童DNA數(shù)據(jù)庫的建議”得到公安部采納,DNA數(shù)據(jù)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準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shù)支持。成立8年來,“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不斷壯大,志愿者發(fā)展到15萬多人,遍布全國各地,成為照亮寶貝回家路的一支中堅力量。目前, “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是唯一與公安部打拐辦合作的全國性尋子網(wǎng)站,截至2015年11月,“寶貝回家”志愿者協(xié)會幫助超過1200個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尋找到親人。
一個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們存在的意義,不是被淹沒,而是與無數(shù)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條山脈、一片群峰。這樣的山峰,可以改變風的走向,可以決定水的流速。這風,就是社會風氣,這水,就是文明進程。
2月14日,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來自吉林通化的大愛夫婦張寶艷、秦艷友,與屠呦呦、閻肅、郎平、官東等10位人物以及抗戰(zhàn)老兵、愛國僑胞這一群體,共同榮獲“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寶貝回家,路有多長?茫茫暗夜,你們用父母之愛,把燈火點亮。三千個日夜奔忙,一千個家庭團聚,你們連綴起星星點點的愛,織起一張網(wǎng),網(wǎng)住希望,網(wǎng)住善良!
這是2月14日,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為來自通化的大愛夫婦張寶艷、秦艷友發(fā)布的頒獎詞。這一刻,他們與屠呦呦、閻肅、郎平、官東等10位人物以及抗戰(zhàn)老兵、愛國僑胞這一群體,共同書寫了2015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你我。
短短幾行文字,浸透苦辣酸甜,濃縮了為人父母的夫婦二人近十載“一網(wǎng)情深”的尋子征程??不是為了自家,而是為了天下所有苦苦找尋丟失親骨肉的父親母親。
1389,這是隨機選取的,2月2日這個時間節(jié)點,“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累計收獲的成功案例;數(shù)字與日俱增,它意味著,經(jīng)由“寶貝回家”的大愛護航,越來越多被拐、走失、流浪兒童與家人團聚,那些曾經(jīng)傷痕累累的家庭隨之走出陰霾,重見陽光。
創(chuàng)辦公益網(wǎng)站,尋子信息共享,助力“寶貝”回家
主人公心聲:“孩子是家里的小 太陽 ,有孩子才有陽光和歡樂。想想那些丟了孩子的家長,日子是怎樣的煎熬?建個網(wǎng)站,就算只能找到一個孩子,就沒白辦!
春節(jié)前夕,位于通化市和平路685號的“寶貝回家”志愿者協(xié)會,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內(nèi),張寶艷、秦艷友正與7名網(wǎng)站專職管理人員一起忙碌著,上網(wǎng)溝通、電話聯(lián)絡、錄入比對登記信息,鍵盤敲擊聲、電話聲不絕于耳。張寶艷說:“對于丟孩子家長來說,最難挨的日子就是年節(jié),別人在過節(jié),他們在 過關(guān) 啊!”
失子之痛,張寶艷感同身受。這也是“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誕生的緣由。
時間回溯到1992年,張寶艷看到一篇揭露拐賣兒童罪惡的報道,令人觸目驚心!沒想到幾天后,4歲的兒子隨姥姥逛商場時竟意外走失了!“當時感覺五雷轟頂,天都要塌了!”張寶艷回憶,“幸好3個小時后,孩子找到了。不然我們真不能活了!笔潞,如獲重生的張寶艷開始關(guān)注失蹤兒童的信息,并經(jīng)常為尋子家長提供安慰與幫助。
張寶艷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的尋子渠道非常匱乏:要么貼尋人啟事,要么全國到處跑,還有的家長組成互助聯(lián)盟,帶上孩子的資料一起尋子。面對茫茫人海,想找孩子無異于大海撈針。很多家庭為了尋子花費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有的傾家蕩產(chǎn),甚至家破人亡。
張寶艷對此痛心疾首、夜不能寐。她和丈夫秦艷友商量:能不能建一個網(wǎng)站,把有價值的信息共享,利用網(wǎng)絡來尋找被拐兒童?秦艷友在通化師范學院網(wǎng)絡信息中心工作,對網(wǎng)站建設并不陌生,夫妻倆一拍即合。
2007年4月30日,經(jīng)過多方努力,張寶艷、秦艷友自費創(chuàng)辦的“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正式開通,這是國內(nèi)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面對被拐、流浪乞討兒童的公益尋子網(wǎng)站。秦艷友負責技術(shù),張寶艷負責信息,網(wǎng)站主要欄目是“家尋寶貝”和“寶貝尋家”,設立24小時線索舉報熱線。他們從網(wǎng)上、報紙上找信息,去街頭尋找、打探、拍照,再把資料整理后傳到網(wǎng)上。
為了全身心投入尋子網(wǎng)管理,張寶艷毅然辭去典當行經(jīng)理的職務,成了一名全職志愿者。她每天早上六七點鐘上線,維護網(wǎng)站內(nèi)容,搜集發(fā)布求助信息。每天接打電話的時間就有好幾個小時,每個月的電話費從四五百元到一兩千元。
很多熟人不理解他們,連一些受害家長開始也不相信公益尋子。夫婦倆雖然感覺有些“吃不消”,但還是咬牙堅持。一天凌晨兩點多,張寶艷接到一個丟失孩子父親的電話,他痛哭不止,說自己不能當著父母和妻子的面哭,只能一個人偷著哭。
張寶艷說,如果那天不接他的電話,他很可能就會從樓上跳下去。面對這位痛苦的父親,張寶艷、秦艷友更加堅定了辦好網(wǎng)站、尋子打拐的決心。
苦心人,天不負。2007年6月21日,內(nèi)蒙古警察職業(yè)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在呼和浩特公園發(fā)現(xiàn)一位老人領(lǐng)著一個孩子乞討,形跡可疑,上前詢問,老人神色慌張。志愿者馬上聯(lián)系了“寶貝回家”,并將他們帶往派出所。經(jīng)查,男孩名叫張東,8歲,是甘肅民勤縣人,十幾天前被老人拐騙出來乞討。隨后,內(nèi)蒙古警方將男孩送回家中。初次告捷,張寶艷夫婦喜極而泣,信心大增。
緊接著,“寶貝回家”相繼又找到被拐的孩子云飛、李圓開、張仕林、莫金昌……
“夢”是“寶貝回家”一位專職網(wǎng)管,她說:“在這里工作太有意義了。我們站長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尋親上,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每看到一個家庭團聚,都感動得想哭,能看到尋親人一生中少了遺憾,挺有成就感!
隨著一個個被拐孩子回到父母懷抱,“寶貝回家”聲名鵲起,社會各界給予網(wǎng)站的支持和關(guān)注越來越多。公安部提供了10萬元專項經(jīng)費用于支付房租、購買設備,通化市委市政府幫助解決了辦公場所、車輛和5個公益崗位,愛心企業(yè)和個人主動上門贊助……
“寶貝回家”則一直恪守初衷:無論成功與否,不花尋親者一分錢,各項相關(guān)收支在網(wǎng)站上公示。
網(wǎng)絡+志愿,民間+警方,建“綠色通道”,布天羅地網(wǎng)
主人公心聲:“志愿者是 寶貝回家 最重要的力量;警民合作,搭建 綠色通道 ,創(chuàng)造尋子奇跡,一年找到一個,一個月找到一個,一星期找到一個,一天找到一個!
2008年1月18日,張寶艷在通化市民政局注冊了“寶貝回家”志愿者協(xié)會,專門救助被拐與流浪乞討兒童。
從最初只有三四名志愿者,到現(xiàn)在志愿者隊伍達到17萬多人,“寶貝回家”利用志愿者遍布全國各地的優(yōu)勢,核實收集信息,反饋案件線索,并以QQ群為交流平臺,管理規(guī)模龐大的志愿者團隊。網(wǎng)站除了30多個各省市志愿者聯(lián)絡群外,還按尋人需要,分成100多個工作群,各項尋親及救助工作都能有序高效地運行。
基于尋親的多方合作不斷拓展。寶貝回家欄目和國內(nèi)多家知名網(wǎng)站建立聯(lián)系發(fā)布尋親信息,和多地政府機構(gòu)、媒體欄目、公益群團合作開展尋親活動。央視大型尋親欄目《等著我》在“寶貝回家”設立了通化工作站,已經(jīng)聯(lián)手幫助了幾百個尋親人。長春工作站也于不久前成立。
最讓張寶艷自豪的,是公安打拐部門與“寶貝回家”建立的合作打拐機制和“綠色打拐通道”,公安部門還給志愿者提供專業(yè)培訓。公安部打拐辦也經(jīng)常聽取志愿者們對打拐工作的意見建議,張寶艷提出的“建立打拐DNA數(shù)據(jù)庫的建議”,被公安部采納。全國DNA數(shù)據(jù)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準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shù)支持。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警民聯(lián)手,布下了尋親打拐的天羅地網(wǎng)。
1995年11月28日,3歲的萬雙健與5歲的姐姐萬艷同時在廣東被拐,家人悲慟欲絕,父親化血淚為詩:“呼天喚地欲西去,高堂幼仔托付誰?” 2015年4月,張寶艷與家長交談時,得知被拐的萬雙健還有一個雙胞胎兄弟,她突然靈光一現(xiàn):
能不能通過公安部門人臉識別系統(tǒng),用兄弟的照片來找出萬雙健?她當即與公安部門協(xié)調(diào)。警方從戶籍系統(tǒng)中成功搜索出身在廣東的萬雙健!雙胞胎兄弟20年后再相聚,老父親熱淚長流。
2009年1月26日,四川的王啟浩和山東的岳隨民,做夢也不會想到,分別27年的父子,會在大年初一相見。岳隨民5歲時被拐,20多年他時刻都在渴望回家。2008年11月,小岳向“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求助。
幾個月后就是春節(jié),湖北的志愿者“笑語盈盈”大年初一仍然在網(wǎng)上進行著資料比對,她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份尋子資料與小岳相似,經(jīng)過認真的核實比對,確定屬實后,她分別告知尋子家長王啟浩和小岳。當天,兩人通過視頻相認。4天后,岳隨民帶著妻兒回到四川老家,全家人照了第一張全家福。
這是一組令人驚嘆的數(shù)字,從2012年開始,“寶貝回家”大約每兩天找到一個被拐孩子,每年找到200多個,持續(xù)3年。2015年,更是一年找回405個孩子。
“寶貝回家”志愿者的“最快尋親紀錄”,由早期的3小時縮短到1小時,直至以分鐘計。網(wǎng)友小梅被譽為火眼金睛的“神探”,她完成了90余個尋親任務。2011年9月18日,小梅所在的QQ群接到這樣一條信息:尋找1998年在廣東省從化市失蹤的楊婷婷。
小梅立刻想起2009年登記過的一份“寶貝尋家”資料,馬上聯(lián)系了尋親家長。證據(jù)表明,資料的主人正是家長要找的孩子。這次尋親,從收到信息至反饋信息,前后花了不到1分鐘。
每一個成功案例,都凝聚著“寶貝回家”眾多志愿者的心血、汗水、責任感和集體智慧。
與時間搶跑,盼萬家團聚,愿“天下無拐”
主人公心聲:“我們并不希望網(wǎng)站越辦越大,而是希望登記的信息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萬家團聚, 天下無拐 。”
“寶貝回家”做公益沒有間隔點,隨時隨地接受求助。作為“寶貝回家”的掌舵人,也是付出心血最多的“大姐”,張寶艷特別忙,一年365天不休息,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因為一年中有大部分的時間在路上,為此她練就了超強的“睡功”,只要不上網(wǎng),抽空就能睡著覺。
已經(jīng)54歲的她,駕馭著愛心網(wǎng)絡專列加速向前,宣傳、協(xié)調(diào)、尋親、打拐,每天處理大量相關(guān)事務,經(jīng)常“開夜車”,志愿者們總要“監(jiān)督”她注意身體。因過度勞累,她患上了高血壓和嚴重的頸椎病。秦艷友看在眼里,很是心疼,無奈的他只能盡力多分擔一些。
尋子路上,張寶艷在與時間搶跑,與生命賽跑。她60多次南下北上,奔赴解救孩子第一現(xiàn)場,歷經(jīng)過很多撕心裂肺、闔家團聚的時刻。她心急如火,“咱們得加油了,有的被拐兒童父母不在了,有的連尋家的孩子都等不及了!
二娃就是其中之一。1月3日,罹患肺癌的二娃永遠閉上了雙眼。1982年出生、6歲時被拐賣的他,終其一生沒能再見到日思夜想的父母。在二娃生病期間,“寶貝回家”志愿者們給予他親人般的關(guān)懷,并幫他料理了后事。當天,張寶艷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二娃,你是 寶貝回家 的孩子,我們永遠是你的親人。”
1982年,7歲的羅長美隨母親探父途中與母親失散,20多年后,志愿者根據(jù)她記憶中家人的姓名、被拐路線,經(jīng)過分析和走訪,找到了她的家人,此時,父親遭受打擊病故,母親患上精神病。女兒回來的瞬間,母親清醒了,她拉著女兒的手跑到山上丈夫的墳前大呼:“美美回來了!”
1990年,4歲的四川男孩周雪剛在家門口被拐,被人販子以800元的價格賣給河北邯鄲一農(nóng)戶。買主怕他逃跑,不讓他讀書識字。剛滿6歲,就讓他在荒山上放羊,直到13歲進城打工。20年后,通過“寶貝回家”,周雪剛找到了親生爹娘。回家后方知,在他被拐的那些年,父母痛不欲生,四處找尋。
張寶艷說:“其實找到1300多個孩子不是 寶貝回家 的最大亮點,隱形的社會效應在于普及了打拐知識,營造了打拐氛圍,使社會上拐賣犯罪得到遏制,更多孩子避免丟失的傷害,更多家庭少了骨肉分離的痛苦!
隨著公安機關(guān)始終保持對拐賣兒童婦女犯罪的嚴打高壓態(tài)勢,拐賣兒童案件的發(fā)案率在不斷下降,破案率和解救率在顯著提升!皩氊惢丶摇本W(wǎng)站的信息統(tǒng)計也是一張全國打拐形勢的晴雨表,過去找到孩子的速度遠沒有登記丟失的速度快,以來,情況得以逆轉(zhuǎn),找到孩子的速度反超登記丟失的速度。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秦艷友說:“如果每個人每個家庭關(guān)愛別人都像關(guān)愛自己家人一樣,就不會有兒童拐賣、家庭離散的慘劇發(fā)生了。”張寶艷也說,“雖然我的孩子已平安長大,但是未來我們還有下一代,他們都需要一個平安環(huán)境,我們今天做的,既為別人,也為自己!
為“寶貝回家”傾注滿腔心血的張寶艷,先后獲得了“12.4十年法治人物”、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吉林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盡管“戰(zhàn)功赦赦”,張寶艷仍然只爭朝夕,她說,和那些找到孩子的少數(shù)幸運家庭相比,還有更多的尋子父母和被拐孩子經(jīng)受著煎熬,在“寶貝回家”登記的求助信息還有4萬多條,期待著人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