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tǒng)的中國年俗之一。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俗稱小年夜,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人們?yōu)榱吮硎靖兄x,給他餞行,叫做謝灶。
二、
大約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就提到明代廣州已出現(xiàn)花市。當(dāng)時廣州河南三十三鄉(xiāng)的百姓,多半是以種花為生的花農(nóng),他們從河南到河北來賣花,就從五仙門附近的碼頭過渡登岸,后人稱這地方為“花陟頭”,這就是廣州最早的花市。花城除夕花市一般是三天,從臘月二十八清晨開始到年三十晚上結(jié)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除夕花市也從原來的兩三處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十幾處。
為了迎接年宵花市的到來,人們早在春節(jié)到來之前一個月就著手準(zhǔn)備了,郊外到處可看到樹上掛著的串串鮮花。年宵花市到來前幾天,廣州花市已陸續(xù)搭架,許多人陸陸續(xù)續(xù)前往,買回一把鮮艷奪目的花插在瓶內(nèi),把家里點綴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三、
過去,臺灣過年時,民間有這樣一項別開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節(jié)目——“避債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廟演戲。那些欠有別人債款而年前又無法還清的人,為了躲避債主上門催債,便偷偷地跑到廟前的“避債戲”臺前“看戲”這時,如果討債或收賬的人,硬是闖到“避債戲”臺下來找人要錢的話,不僅會惹起“公憤”,而且必遭“群打”,討個沒趣。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xí)俗,如今在臺灣民間的一些鄉(xiāng)村里仍然保持。
四、
“走春”:
是臺灣民間對“拜年”的一種俗語,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說些吉利話,主人都會拿出以朱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盛的糖果,并端甜茶,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腿烁孓o離去時,主人和客人向?qū)Ψ降暮⒆踊ベ浖t包。m.5728338.com/轉(zhuǎn)載請保留
五、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即天慶節(jié)。宋代宮廷節(jié)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思而學(xué)教育閱讀